中医理念:未病先防,药食同源
一、未病先防
古人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对治病防病与治国防乱的精辟阐述。在古人的思想里,治国便要“治未乱”,而治病当然要“治未病”,这里的“治未病”就是说在人体尚未患病之前,便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预防阶段就杜绝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理念——防重于治。古人对疾病的预防高度重视,不但把对疾病的预防与治国防乱相提并论,以提醒人们对未病先防的重视,更是告诫人们病已成而始治疗,犹如待口渴而始挖井,为时已晚。
古人提到的“治未病”,是同“治已病”相对而言的。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到成形再而衰老的过程,疾病也不例外。相对于“治已病”来说,“治未病”便是着重于疾病萌芽前后的那个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突然感到头疼脑热、流鼻涕等,这些症状被称为“先兆”,如脑中风病,则是中风的先兆。
根据传统中医医疗提倡的“上工治未病”,就要做到把疾病尽量控制在刚开始的萌芽阶段,因为这一阶段病情轻,较好控制,而且对人体的损害小,在这一阶段将疾病消灭,使其不能再发展壮大,甚至恶化病变,能大大减少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如果一开始没能做到防患于禾然,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到了更为严重的阶段,疾病对机体所带来的损伤就相当严重了,这时就算最后治愈,生命被挽救下来,难免也会留下诸如残废、机体功能不协调等各种后遗症。这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云:“风邪之至,疾如风雨(暗示中风人之急症)。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所以,真正高明的医生是能够在病症初始阶段便将疾病控制住,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体健康。这一套“治未病”的理念经过中医学的发展便形成了而今著名的“预防为主”之学说。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实施,要从思想和行动上解决如何认识疾病,如何防治疾病,以保障人体健康。
二、药食同源
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也就是说药物和食物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很多材料既可以做果腹之食,也能做治病之药。远古传说中的伏羲氏“制九针”,燧人氏“钻木取火”,伊尹“制汤液”等,均证明了日常使用的衣、食、针灸和汤药并不是后世才出现的。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在生活习惯中认识到了药、食并不是单一存在明确分开的,这种认识经过中医药学的发展就成了“药食同源”的理论。
发展至今,“食疗”已经被全世界人们所认识。特别是人们发现食物也同药物一样,每种食物所含的人体所需物质有限,这就使得饮食失调的人因身体所需营养摄取不足而引发疾病,从而威胁身体健康。这一类病在国外被称为“生活习惯病”,所以许多欧美医学者大声疾呼:“不要用自己的牙齿为自己挖掘坟墓”。换个角度看,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搭配膳食,全面补充人体所需营养,调节阴阳平衡,便可以有效地防治许多疾病。综合来说,食疗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饮食补养方面:从饮食中摄取人体所需营养,从而让人体强健,增强免疫力,促进机体功能协调运行,预防生病。
第二,食品保健方面:既具有食物性能又具有药物性能的材料作为保健食品,或者用食物营养成分提出物研制成保健药品,可以改善人体多种不良症状,如吸收不良,免疫力低下,从而达到补虚强身、防治疾病的效果。
第三,饮食调理方面:在选择食品时尤其要注意与某些疾病相克的食物。如糖尿病忌糖,肝病忌油,血液病、心脑血管病宜清淡低脂饮食,肾病忌盐。
第四,饮食治疗方面:依靠饮食治疗疾病已经成为治病的常规方法之一。但要注意,人体患病时必会导致食欲下降,身体虚弱。因此,一方面要改善食欲,另一方面又要加强营养,二者并重,才能加快康复。
遵循中医传统,在养生方面尤其要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也要知道“药食同源”。只有树立正确的养生观,才能真正做好保健养生的工作。
相关推荐:
- 川椒的药用价值及副作用 550
- 秦皮的药用价值副作用 468
- 商陆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341
- 桑蚕茧的功效与作用 277
- 紫石英的药用价值及副作用 259
最新创建圈子
-
原料药研发及国内外注册申报
2019-01-25 10:41圈主:caolianhui 帖子:33 -
制药工程交流
2019-01-25 10:40圈主:polysciences 帖子:30 -
健康管理
2019-01-25 10:40圈主:neuromics 帖子:20 -
发酵技术
2019-01-25 10:39圈主:fitzgerald 帖子:17 -
医学肿瘤学临床试验
2019-01-25 10:39圈主:bma 帖子: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