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测序技术时,我们在谈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17 浏览次数:139

当我们谈测序技术时,我们在谈什么? 在生命科学领域,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测序工具不断推陈出新,测序应用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作为全球领先的测序仪生产商,华大智造将于2019年6月21日-23日举办“ 2019测序技术和应用高峰论坛”。旨在这个新的时代,凝聚行业中坚力量,共同关注、探讨测序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测序应用的最新突破领域,共同探讨基因行业标准和数据规范,共同构建行业新生态。

论坛将于2019年6月21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次会议聚集了200多位测序领域的行业大咖、专家、学者和企业领军人物,3大热点议题,10个专场报告,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动植物/微生物/人类遗传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窗口和桥梁。大会将持续3天,精彩不停,先睹为快!

大会议程

学术交流

会议时间:2019年6月21日(周五),08:30-16:30

会议地点:北京福朋喜来登酒店,海淀区远大路25号1座

技术培训

培训时间:2019年6月22-23日(周末),09:00-17:00

培训地点:中科院奥运村生命科学园区,朝阳区北辰西路

日程简介





嘉宾简介(持续更新中)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丹麦皇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德国国家科学院、印度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中国科学院教授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华大集团董事、理事长。他和他的团队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单体型图计划”、“千人基因组计划”等国际合作的基因组计划,以及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人类泛基因组学、古人类基因组、肠道Meta基因组、癌症基因组、外显子组和甲基化组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为中国基因组学规模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Lars Bolund

丹麦Aarhus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所主任,并多次应美国旧金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西雅图Washington University等院校的邀请,以客座教授等身份在全球多处从事教学与教研工作,并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复杂疾病分子致病机理、再生医学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做出了多项突出的贡献。1988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荣誉教授;2003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荣誉教授;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被授予中国国家友谊奖,这是中国迄今授予外国友人的最高荣誉。

葛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中国委员会委员等。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学术期刊BMC Evol Biol,Conser Genet 和 J Syst Evol 和《西北植物学报》副主编以及Biol Letters,《植物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植物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迄今发表论著210余篇(部)(SCI收录刊物论文122篇),包括发表在Nature Biotech, Nature Commun, PNAS, Genome Biol, Curr Opin Plant Biol, Mol Biol Evol, Mol Ecol等国际重要刊物上。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吴继红

眼科研究员,眼科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视觉损伤与重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眼遗传性疾病、视网膜及视神经相关疾病的临床及基因治疗研究。曾多次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国际医疗机构培训和交流眼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在国内率先开设眼遗传病门诊和视网膜变性与遗传咨询门诊,擅长各种复杂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和合并眼部病变的全身综合征的临床和基因诊断、遗传咨询及综合防控,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先天性黑朦、黄斑病变、先天性视网膜劈裂、视神经病变、色盲、小眼畸形、眼球震颤等,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患者一致好评。

Christopher Mason

美国Weill Cornell Medicine教授, 在Cornell大学、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Rockefeller大学、the Sandra and Edward Meyer Cancer Center和the Feil Family Brain and Mind Research Institute等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项目中担任重要职务。他和他的实验室(The Mason laboratory)在功能基因组学中开发和应用了新的生化和计算方法,阐明了人类疾病和人类生理学的遗传基础。

胡晓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主要围绕鸡、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遗传机制而展开,在鸡、猪QTL 定位、主效基因检测、重要基因位置克隆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共发表或合作发表研究其中SCI论文56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 篇;2003 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4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 年获得教育部科学进步二等奖;2006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 年获得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2008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 年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吴珍芳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温氏集团研究院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副理事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猪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体组专家;广东省“珠江学者”岗位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猪的遗传育种与产业化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计划、“863”计划重点课题等29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项,科技部认定社会力量奖励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1项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卢昕

遗传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利用全基因组数据开展腹泻病原体的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耐药基因分析和利用宏基因组数据开展腹泻病原体快速检测和监测技术研究。目前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和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上项目一项,以课题骨干身份参与过973项目一项,“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一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BMC Genomic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中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中文文章10余篇。

姚粟

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发酵工程部主任、发酵工程研发部主任,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乳品联合会(IDF)乳品微生物分析方法委员会(SCAMDM)主席,国际乳品联合会(IDF)微生物风险评估委员会(SCMH)委员。长期从事食品和药品微生物分类鉴定、菌群结构分析、功能性开发和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参加编制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国家微生物平台标准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2013年荣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杰出青年奖。

报名通道


长按识别二维码 报名参会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