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剂一开瓶有胺味儿,移液枪用着用着就偏移,国产固相萃取柱堵堵堵,比色管两批次刻度不一致……每年3.15期间,科学仪器相关的论坛或者社区里总会出现一些曝光“假”仪器、“假”试剂的帖子,引发业内人士的一顿吐槽。这些大大小小的“假”仪器、“假”试剂,轻则影响使用体验,重则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令业内人士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
仪器315
试剂耗材成假货重灾区 山寨仪器公然横行于市
去年,小编在《仪器315:扒一扒那些年你经历过的套路(上)》一文中曾经提到过一篇揭露试剂造假产业的文章《中国科学家与假冒试剂的秘密战争》。诚然,科学仪器打假的重灾区就是耗材试剂领域。这些假冒的试剂耗材在国内横行数年,对科研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困扰。比如,有研究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自己找渠道购买ELISA试剂盒做实验,结果发现试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毕业被迫延期。有科研人员花了很长时间做实验,发表了相关论文,结果被发现使用的试剂是假货,而自己也被批评为“学术造假”。此外,还有实验人员用昂贵的进口仪器做实验,使用的假试剂腐蚀了仪器配件,造成重大损失。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做的研究,因为小小一瓶假冒试剂而毁于一旦,甚至连仪器设备都蒙受损害,怎能不愤怒?
相比之下,同样处于假货重灾区的实验室耗材,大多没有试剂那么昂贵,也不太容易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一次性购买大批量的耗材也需要不少费用,残次品还会影响实验人员的正常使用,甚至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有业内人士吐槽,自己买回来的烧杯质量参差不齐,杯口都不平滑;玻璃管是山寨货,刻度不清晰也不准确;滴定管的检定证书显示合格,但是管身微弯,刻度区还有气泡;买回来的标液名称张冠李戴,有些还缺斤少两等等。碰到这些有质量问题的实验室耗材,不少实验人员只能自认倒霉,勉强使用或者重新购买。
除了这些鱼龙混杂的“假”试剂、“假”耗材,“假”仪器更令人糟心。前两年,新闻曾曝光了几起仪器造假事件。一起是某知名品牌的水质分析被大量仿冒,并且销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7个省市。该起事件涉案金额高达5000余万,仿冒的产品有些连基本功能都不具备,给受骗用户造成了不少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原品牌的声誉。另一起事件仿冒的是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涉事企业以次充好,安装了大量“三证”不全甚至“三无产品”,故而遭到了群众的举报。更令人咋舌的是,“假”仪器还曾经混入执法部门。2017年某单位就曾被曝出用山寨仪器执法多年,但使用者均对此浑然不知。
拨开造假江湖重重迷雾 仪器人迈上打假之路
当然,新闻和用户曝光的这些例子,仅仅只是造假江湖的冰山一角。这些仿冒行为不光损害着用户的正当权益,也对正规厂商的品牌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一方面,市场上真货假货鱼龙混杂,这些假冒的仪器、试剂、耗材产品往往价格低廉,容易抢占正品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部分购买到伪劣产品的用户可能会误以为该品牌存在质量问题,拿着假货去找厂商要求赔偿或者售后服务。为了保护自己的品牌,部分厂商不得不为客户调换正品或者提供服务。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维权成本的降低,很多仪器厂商开始迈上“打假”之路,维护自己的科技成果。上当受骗的科研人员也携手追查制假窝点,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击犯罪。无奈当前制假售假的违法成本并不算高,很多团伙也是通过不断转移阵地、变更企业来流窜作案。捣毁了一个造假窝点之后,他们流窜到其他地方照样可以作案。有些不法分子更是打起擦边球,钻法律漏洞实施侵权行为,肆无忌惮地猖獗于市场中。
因此,打假的第一步必须是完善法律法规,让监管部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规范市场,遏制造假行为,惩处造假分子。其次,作为假货的受害方之一,科学仪器厂商需要制定有效的品牌保护策略,避免自己的商业机密遭到泄露。如果无法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就要尽快诉诸法律,向有关部门提供证据。最后,对于仪器用户而言,避免自己受骗是最重要的。在购买仪器设备和耗材试剂时,尽量选择正规的经销商、电商平台等渠道,切勿被低价产品迷惑。一旦发现被骗,一定要保存所有证据和信息,及时联系有关部门追查。虽然不法分子设置的骗局往往套路较深,令人防不胜防,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原文标题:“拼夕夕”产品猖獗市场 仪器人如何拨开假货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