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致命的蝙蝠疾病称为白鼻综合症继续在北美蔓延,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中国的蝙蝠,以了解它们如何能够通过消灭数百万北美蝙蝠的同一种真菌感染。通过比较北美和亚洲蝙蝠种群的疾病动态,研究人员发现亚洲蝙蝠物种的感染水平远低于北美种,因此对真菌具有抗性。该研究于2016年3月9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上,该研究还表明,一些衰退的北美蝙蝠物种可能能够对该疾病产生足够的抵抗力,而其他物种似乎不太可能这样做。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研究人员的带领下,一个国际团队在中国的五个地点和美国的五个地点采集了冬眠蝙蝠,采用标准化的拭子技术来检测和量化每只蝙蝠上的真菌数量。“在我们在中国采样的所有物种中,我们发现感染水平要低得多 - 感染蝙蝠的比例和受感染蝙蝠的真菌数量均低于北美地区,”第一作者Joseph Hoyt说,他毕业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学生。
共同第一作者,前UCSC研究生,现任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的Kate Langwig说,该团队从中国东北和美国中西部冬眠地点的蝙蝠采集样本,这些地区的纬度和冬季气候非常相似。导致白鼻综合症的真菌在亚洲和欧洲是地方性的,因此那里的蝙蝠与它共存很长一段时间,而这种疾病最近才入侵北美,并于2006年首次发现。
“这是第一项比较流行地区和病原体入侵地区疾病动态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在北美可能采取的方案,”Hoyt说。研究人员考虑了四种可能的假设,即亚洲蝙蝠持续使用真菌的能力:寄主抗性,寄主耐受性,由于种群较少导致的传播率降低,或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真菌生长率降低。Hoyt说,他们的结果指向了宿主抗性并且不支持其他假设。
他说,在一些北美物种中观察到的感染强度的变化,例如小棕蝙蝠,可能是一个有希望的迹象。总体而言,小型棕色蝙蝠的感染水平远高于亚洲蝙蝠,但一些单独的棕色蝙蝠的真菌负荷相对较低。如果变异是遗传差异的结果,它可能导致该物种的抗性进化。
Langwig指出,一种北美种类的大型棕色蝙蝠并没有像其他北美种类那样遭受疾病的严重影响。相比之下,北方长耳蝙蝠在真菌负荷方面的变异性非常低,人口急剧下降。“北方长耳蝙蝠的真菌负荷非常高,几乎所有人都被感染 - 与亚洲物种没有重叠,”Langwig说。“从以前的工作中,我们看到他们的人口正在灭绝,所以它可能是该物种的不良预兆。”
亚洲蝙蝠物种抵抗的潜在机制仍然未知。“对于每个物种来说,它不一定是相同的策略- 可能是皮肤微生物组的差异和另一个皮肤微生物组织的差异 - 但我们还没有那些细节,”Langwig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