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学者计划选拔的高校属于全国前列高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02 浏览次数:62

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教授张雄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取消“长江学者”之类学者称号评选的建议,在学术界引起热议。建议提出,自“长江学者”设立后,以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命名的学者称号已达五十余种,认为“名目繁多的学者称号已失去其学术品位,更诱导学术界成了名利场”。

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总人员数为85.2万人。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每年支持高校聘任150名特聘教授、50名讲座教授。一方面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学者头衔,而另一方面依然是“僧多粥少”式的激烈学者竞争。无数教授、讲师、青年教师奔波在成为“学者”的这条路上,向着“杰青”“长江学者”等耀眼光环迈进,其中酸甜苦辣,局外人难以管窥。

中国“学者”有几般?

中国各类学者称号,从河流湖海到名山大川,再到名人轶事,构建起了学术界的江湖。然而,如今风靡大江南北的学者奖励评选只有不到20年的发酵时间。上世纪90年代,为改良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和实现现代化转型,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也应运而生。1998年,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了高校学者奖励评选计划的龙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切实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也引发了全国高校对高等人才的引进热潮。

一般而言,计划引进的学者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三类人才,部分高校又进一步细分领军人才、卓越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多个等级。通过查询政府和高校官网学者计划选拔相关文件,共收集112个学者计划数据。统计发现,全国学者计划总体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陕西全省设立学者计划个数最多,共有9个学者计划。

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人才即高含金量。各省市与高校提出优厚待遇,除了“学者”称号外,更通过津贴、科研经费、安家费等招揽人才。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待遇条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

在待遇指数地域化的热力图中,安徽省以2.58分排在首位,安徽、湖南、吉林、重庆、广西等地也位居前列。这些并非传统意义上科教强省(区、市)的地区,以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通过优厚待遇吸引高等人才,以弥补地理区位的不足。

从校级学者计划评选来看,对可查证的77所校级学者评选计划的所属高校进行类别划分,即“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除985/211之外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其他普通重点高校。根据统计结果,细分之下以普通重点高校为主,占比42.86%。普通重点高校通过吸纳人才来强化师资团队,提升学校水平。但若分成“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两档,则会发现约58%的高校都是“双一流”大学。而在普通重点高校中,多数为省属高水平大学与省部共建高校。总体上,进行学者计划选拔的高校属于全国前列高校。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