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全书400余万字、跨越3600年海量文献、作者却只有一人的学术著作;这是一次两代学人70年前赴后继、获得30余位院士100余位专家支持帮助的漫漫研究;这是一门“前无古人”,也即将“后无来者”的濒危学科。
近日,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一间小会议室里,几位各自领域的专家热烈而有序地议论着这本《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续)》。他们是生态学和森林学家李文华院士、自然地理学家郑度院士、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学研究员邓涛、林业史学的首位博士樊宝敏研究员、甲骨学和殷商史学家胡振宇研究员……
为何一本专著引来了多学科的学者?这位作者谁,为何只身前行?
从上世纪40年代,历史地理学者文焕然,以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迁为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了气候、土壤、植物、动物、森林、生态、疫病等领域的研究。他在长期系统地历史环境变迁的研究中,对中国历史植物地理学和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确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86年,文焕然去世,是我国第一位终身从事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学者。
斯人已去,事业未竟。文焕然之子文榕生,在其父40年的探索基础上继续研究,又经历了30年的问学求真,终于使《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续)》于近期问世。该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将百余年来的古脊椎动物、考古成果以及现代野外动物调查等多学科资料融为一体,相互印证,全景式地反映以第四纪为主的中国脊椎动物中两栖、爬行、鸟、哺乳4纲近60种珍稀动物的辨识、静态的地理分布与动态的变迁状况。
据文榕生介绍,书中一些内容不但填补空白,而且颠覆了一些“定论”,在某些方面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只是,70年的孜孜求索,固然反映了文焕然、文榕生的执着坚守,却也是历史地理学的无奈:学科冷门,后继无人。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何林研究员,在新书发布会致开幕词称:“历史地理学是唯有充分利用、发掘中国数千年延续不断、包罗万象的文献才能获得成果的新学科,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著作的出版,将使更多的人对历史动物地理学这一“冷门”学科有所了解,吸引更多有志者投身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