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欺凌的情绪效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30 浏览次数:84

学龄儿童往往是欺凌的受害者。虽然受害很常见,但其后果往往非常严重。

事实上,最近一名马萨诸塞州青少年的自杀死亡促使州立法者通过了美国境内影响最深远的反欺凌法律之一

时间将证明这种立法行动是否会减轻学校同龄人的身体或情绪困扰。然而,来自杜克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遗传变异,可以缓和欺凌受害者是否会继续发展情绪问题。

基因欺凌的情绪效应

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遭受欺凌的儿童有可能患上抑郁等情绪问题。

然而,并非所有被欺负的孩子都会继续发展这些问题。2010年8月出版的“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期刊”(JAACAP)报道的一项研究的重点是,基因变异是否会导致被欺负儿童的情绪障碍。

Sugden博士及其同事在2,232名同性5岁双胞胎的研究样本中报告了这一发现,题为“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可以缓解欺凌受害儿童情绪问题的发展”。

家庭访问评估是在1999 - 2000年进行的,当时孩子们是5岁,并且在12岁时进行了随访评估。孩子们使用儿童行为检查表和教师报告表对母亲和教师报告的情绪问题进行了评估。

除了访谈之外,还评估了通过口腔拭子获得的DNA样本,以确定调查中遗传变异的存在与否。

研究人员观察到,5-HTTLPR基因的遗传差异,特别是SS基因型,与欺凌受害者相互作用,加剧了情绪问题。

其次,这种受遗传影响的反应的强度与欺凌经历的频率有关(即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经常被欺负的儿童来说是最强的)。

在文章中,Sudgen及其同事表示,“在控制儿童的优先情绪问题以及在同一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所共有的其他风险因素后,这种遗传调节仍然持续存在。”

目前的研究结果与Benjet及其同事最近的报告一致,即SS基因型关系攻击的受害者容易患抑郁症。

James J. Hudziak博士和Stephen V. Faraone博士在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杂志的社论中讨论了这篇文章。

在讨论使用双胞胎研究来确定疾病或心理障碍是否可以遗传时,Drs。Hudziak和Faraone指出,“这些设计使我们远远超越了关于自然与培育的火热但误导的争论。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两个领域都会影响精神病理学,发挥有时相互独立,有时互动的作用,就像风险DNA变种一样让一些孩子更容易患上疾病。“

他们补充说:“双胞胎研究显示,基因作用可能很复杂,基因位点的DNA变体有时会加成作用(以剂量反应的方式),有时还会带有典型的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模式。”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