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至12日,2018年全国声学大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声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主办,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先进水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大会以“创新声学科技,服务国家发展”为主题,围绕声学科技前沿问题、声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外热点难题、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等开展交流和讨论。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近500名代表参加大会。大会录用文章327篇,共设置1个主会场和12个分会场,其中重点实验室论坛、北极声学论坛、声学教育论坛、声效应沙龙均为开设。
声学所所长王小民代表主办单位向大会表示祝贺。他说,作为中国声学学会的挂靠单位,声学所始终把支持学会工作作为一件大事,在人力、物力和资金等多方面积极支持学会开展工作,见证了学会33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学会组织结构与制度建设更加完备,会员规模逐年扩大,联系声学和信息领域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强劲,助力科技创新工作持续推进,国内外影响力日益彰显,声学学会一定会为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声学所副所长李风华主持开幕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物理科学一处处长倪培根致辞,阐述了声学学科的重要性,并根据声学领域的基金申请情况,希望声学领域的专家凝练共识,积极培养青年人才,对声学学科的“卡脖子”问题进行调研,以推动声学学科的发展。他还简要介绍了基金委在基金管理上的一些新政策和新办法,希望各位专家关注基金申请。
大会举行了“魏荣爵”奖颁奖仪式。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魏荣爵基金会理事长章东宣读获奖名单,并介绍获奖者情况。中科院院士张淑仪为获奖者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海荣、南京大学教授屠娟颁奖。报告学术交流环节由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孙超主持。
声学所研究员何世堂做了题为《声表面波气相色谱及其应用进展》的大会报告。声表面波气相色谱仪是基于声表面波传感器与气相色谱分离联用的有机气体分析仪,由声表面波传感器进行定量检测,具有灵敏度高、色谱柱升温速度快、体积小等特点,可实现痕量气体的广谱、快速、高灵敏度现场分析;团队开展了声表面波传感器响应机理和检测下限分析,得到试验验证;突破了声表面波检测器、进样/富集/色谱分离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便携式样机,质量检测下限低小于1pg;在应用方面,开展了化学毒剂、爆炸物、毒品、水中有机物、中药挥发性成分的初步分析。
南京大学教授程营做了题为《基于声学人工结构的声场调控及相关新原理声学器件》的大会报告,聚焦团队近期利用具有“类量子效应”的声学人工结构获得对声波传输、散射等方面进行超常规人工调控的新方法,以及所制备的一系列新原理声学功能性器件。内容包括如何利用声学人工结构在声学系统中产生类似电子自旋的声多极子等新颖的声学模式;如何产生声波的拓扑传输等新奇类量子效应,并与声散射抑制、声波定向发射与接收、抗干扰声通信等声学问题相结合,探索应用于有关实际声场调控系统等。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赵越喆做了题为《现代建筑声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大会报告,介绍现代建筑声学理论和技术发展现状,主要包括室内音质计算机仿真技术、声学缩尺模型实验技术、虚拟可听化及视听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建筑声学、环境声学和声景学中的应用前景;民族音乐及其演出厅堂音质的基础声学研究现状;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评价新指标的探索以及构件声散射系数的混响室和缩尺混响室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等。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万明习做了题为《空化增强的超声诊疗研究》的大会报告,简要介绍生物医学空化的原理和技术,特别是超声空化在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热和力学机制;重点介绍了空化的控制方法和应用,包括混合组织消融和毁损HIFU技术、声势阱操控纳米液滴相变阈值与空蚀分布、血管声空化和光声空化、主动和被动超声空化成像等。相关研究致力于发展、安全的超声诊疗技术。
自2018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声学学术会议更名为全国声学大会。中国声学学会和中科院声学所作为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增强学术交流,培育创新人才,展示新成果,学科方向,创新发展思路,展科普新形象,开拓学会新领域,开创声学新生态。
(原文标题:2018年全国声学大会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