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 三位化学家获“中国版诺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08 浏览次数:642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暨未来人才高峰对话将于9月8日下午2点在北京昆泰酒店正式召开,并正式对外公布获奖人名单,现场连线了获奖人。

1.jpg

  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获奖人为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三位,奖励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的物质科学奖获奖人为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三位,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其中马大为获二分之一的奖金,周其林和冯小明两位分别获得四分之一的奖金。

  未来科学大奖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为林本坚,表彰他发明并推广浸润式微影技术,使其成为半导体领域的世界领先者,改变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技术路径。

2.jpg

余金权教授现场联系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马大为

3.jpg

  马大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 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获得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8);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2001);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2005);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上海市科技精英(2009)等奖项。

  马大为课题组研究方向在于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包括生物碱(Martinellic acid, Lepadin family, communesines, akuammilines, GB family, gracilamine等)、环肽及环肽大环内酯类(Microsclerodermin E, Halipeptin A, Papuamide B, Salinamide A等),萜类衍生物(Englerin A, Leucosceptroids)。

  2. 有机合成方法学方面:1) 首次发现了氨基酸作为配体,以及酰胺基作为邻位取代基团对于Ullmann反应的加速效应。利用这些效应发展了一系列利用芳基卤代物进行C-N, C-O, C-S, C-C键形成的温和交叉偶联反应。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一系列杂环合成的新方法,以及一些复杂天然产物的更有效的合成途径;2)发展了一些新的有机小分子催化的醛与缺电子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个药物分子包括抑郁症药物帕罗西汀、抗流感药物达菲、扎那米韦、拉那米韦等的高效合成路线。3)发展了吲哚去芳构化氧化偶联形成季碳中心的方法并用于多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3. 化学生物学方面: 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发展了许多小分子调节剂如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调节剂、趋化因子受体调节剂、细胞坏死性凋亡抑制剂等,其中一个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已作为抗爱滋病药物完成了I期临床实验。

  课题组:http://daweima.sioc.ac.cn/Default.aspx

  冯小明

4.jpg

  冯小明,教授,博导,1981-1988 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习,分获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1993-1996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1993 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助教和副教授。1996-2000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历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不对称合成联合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于1999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1999 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0-至今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学术带头人);2010年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二等奖;2011年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颁发的“有机合成创造奖”、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获四川大学基础研究年度卓越奖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四川大学-东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

  主要从事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研究。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和新策略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廉价易得的氨基酸为原料,设计合成多种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获得了具有原创性和特色的优势手性催化剂,实现了一些重要不对称反应,如第一例不对称催化α-取代重氮酯与醛的反应,被国外人名反应专著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有效方法。现已在Acc. Chem. Res., Chem.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研究成果入选了“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科院2012《科学发展报告》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课题组主页:http://chem.scu.edu.cn/chem-asl/

  周其林

5.jpg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987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6年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Max-Planck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学、美国Trinity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至1999年分别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催化、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12本(章),申请发明专利12项。2005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有机合成创造奖",2006年获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06年和2014年两次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讲座奖,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2010年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2012年获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2013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目前担任《化学学报》主编、《有机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Front. Chem. China》、《J. Mol. Catal. Chem.》、《Org. Biomol. Chem.》、《Adv. Synth. Catal.》期刊编委,《Acc. Chem. Res.》、《Chem. Sci.》、《Asian J. Org. Chem.》、《Tetrahedron: Asymmetry》期刊顾问编委,《Topics in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丛书编委。

  课题组:http://zhou.nankai.edu.cn/

6.jpg

  未来科学大奖介绍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华裔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奖金来源于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自愿出资,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负责奖金的捐赠和发放。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大奖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管理委员会、下辖监督与执行机构。

  未来科学大奖对获奖者的国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并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台湾)。

  推动科学、成就未来。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获奖人物

  2017获奖者


  2016获奖者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