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研究天体?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大盘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04 来源: 中国仪器网 浏览次数:16393
  在古代,天象变化是人们生活中决议婚丧嫁娶、破土动工、庆典仪式、行军打仗等重大事件的重要依据。而古代的天文学家也会将天象的变化,与帝王的降生、国家的祸福联系在一起。但是,那时的古人并没有天文望远镜、卫星等精密的高科技仪器设备。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观测计算天象的呢?

  “铸铜为象,以测天文”——玑衡
  玑衡,即我们口中常说的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合称。浑象,也称“天体仪”。它作为模拟天体运动的仪器,与现代的天球仪极为相似,主要用于演示天体的运动及天象的变幻。水的冲击、水银泄漏均可以推动浑象运动。而浑仪,则是由固定的子午环、赤道环和可绕金属轴旋转的赤经环等多个圆环,套叠组成的天体观测仪器。当浑仪中的望筒对准某一星体时,子午环和赤道环上的刻度就可以帮助古代天文学家确定该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
  据了解,早在周朝时期,就已有人在着于手制作浑象。同时期的希腊,也已人有研究发明了浑仪。浑象与浑仪,一个用作天体运动的演示,一个用作天体位置的确定,能够让古人的天文观测不再受日升日落的影响,可谓是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的“佳拍档”。
  “世界时钟鼻祖”——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一台集天象演示、天象观测、时间计量于一体的综合性天文观测仪器,出自北宋天文学家苏颂、韩公廉等人之手。这座大型天文仪器,几乎可以算作为小型天文台。它不仅采集了当时民间所使用的凸轮、筒车、天秤杠杆等机械原理,还吸收了北宋天文学家张思训改进后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并巧妙地将之与浑天仪结合在了一起。另外,苏颂还在水运仪象台中设置了世界上擒纵器,可比欧洲运用这一原理研发的钟表早了整整3个世纪。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那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水运仪象台早已无迹可寻。所幸的是,苏颂在晚年时期,将修建水运仪象台的经验整理编写为《新仪象法要》,其中包含有60余幅水运仪象台的整体结构图、部件图与零件图。如此一来,后人才得以将水运仪象台的全貌重现,让我们够领略到先辈们广博的智慧与无穷的创造力。
  小编结语:
  除上述两种天文仪器外,元代郭守敬的简仪与明末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先后制造的极限大仪、平面日晷、转盘星晷、万国经纬地球等天文仪器,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些精美又实用的古天文仪器,极大地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不仅展现了古代科学制造的先进水平,体现了中国传统特色的美学思想,更展示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智慧与技艺!
  (原文标题:古人怎么研究天体?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大盘点)
(本文来源:中国仪器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