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8颗卫星24小时不间断监测藻情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楼顶有一只直径为6.5米的“足球”,监测人员都亲切地称呼它为“大白”。其实“大白”是刚刚投入使用的一套卫星接收系统,能24小时不间断地从8颗卫星上“抓取”数据,通过后端的数据处理,自动“画”出太湖蓝藻分布图。“这一整套流程,就是无锡市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系统。”顾征帆说,过去无锡市用于遥感监测的卫星是美国的两颗MODIS卫星,如今这两颗星已经超期服役,有时传图滞后甚至出现整片“雪花状”,成为制约采用遥感手段预警藻情的首要原因。去年,无锡市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大白”,并于今年4月1日正式“服役”。
“有了‘大白’,不仅能时间拿到清晰的蓝藻分布图,还能为蓝藻发生的规律和演变趋势提供研究基础。”监测中心站生态室工作人员宋挺说,卫星遥感是目前监测预报藻情宏观、便捷的手段,而“大白”可以接收国内外8颗卫星的数据,择其优者而用,“我国的风云三号C星与MODIS分辨率都是250米,度为相近,是现在绘制蓝藻分布图用得多的卫星。”从遥感图来看,目前太湖无锡水域的蓝藻聚集,无论是频次还是面积都好于去年同期。“去年冬天比较冷,越冬陈藻较少,今年太湖安全度夏的开局还算不错。”顾征帆认真分析藻情后说。
“哨兵”:每5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水质自动站
无锡水系发达,大小河道互联互通,入湖河道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太湖水质。在4000多平方公里的无锡区域,有97个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站,平均每50平方公里有一个“哨兵”,尽责地守护着无锡的水质。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工作人员调研后也不禁感慨:“如此密度在全国排。”
梁溪河,是无锡人的母亲河,也是直通太湖的河道。在沿河的景宜桥附近,有一座白色的小房子,里面2米高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着。“正常是每四个小时传回一组数据,一旦出现水质大幅波动能以短信息的方式发到监测人员的手机上。”监测站自动室副主任江岚介绍说,每座水质自动站都能监测水质的十多个主要指标,在遇到个别指标波动异常或其他异常时,可以调整为每半小时上报一次数据,免去监测人员的“疲于奔命”。
尽管水质自动站密度领跑全国,可无锡并未停下脚步。采用太阳能供电,运用现代传感技术,实现在线监测和预警水质的新型“哨兵”,也已在梁塘河站岗一年多。环保专家表示:“这种小型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占地仅0.5平方米,运营成本也只有一般自动站的20%,更适合网格化布点,在更多小河道铺开。”
“肉眼”:人工深入湖区采样加密至每天一次
尽管有“天眼”“哨兵”等全自动的监测手段,可太湖安全度夏仍离不开辛苦的“人工监测”。“别小看,这里的科技含量也不少呢。”身处监测现场的监测人员严飞自信满满。在完成湖体水质采样和分装工作后,严飞的搭档从船舱里拿出了一台现场采样仪,放入水中0.5米深处,随着风浪轻轻晃了两下,一分钟后,溶解氧、叶绿素A、藻密度等关乎水情、藻情的指标全都出现在仪器显示屏上。严飞打开平板电脑中“实验室现场监测系统”的应用软件,在线输入监测数据,与在湖区的水质自动站进行比对,“基本一致,可以放心去下一个点了。”
进入安全度夏期,深入湖区采样加密至每天一次,现场监测人员在船上与站里各个科室保持紧密联系。“刚才生态室说,通过遥感监测有一处蓝藻聚集的位置,我们下一个点就要赶去那里,眼见为实。”船行二十多分钟,赶到指定位置,确认情况后,严飞向站里报告:“确实有蓝藻,但面积不大,加强打捞即可。”监测现场与“天眼”“哨兵”打了个漂亮的“配合战”,共同守护太湖水环境安全。
(原标题:“水陆空天”监测太湖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