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发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22 来源: 国际在线 浏览次数:23644
  11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发布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报告》将“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纳入监测区域,相关成果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估的基准,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规划方案制定提供了现势性和基础性的生态环境信息。
  本次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以及热点区域,面向中国重大需求、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全球灾害与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重点对“‘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开展了监测分析。
  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介绍说,秉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理念,《报告》瞄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基准年,生成国际首套2015年小空间分辨率为30m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他表示,这一成果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估的基准:“本着‘一带一路’开放性原则,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全域及周边大洋纳入专题监测区域,覆盖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西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大洋海域以及日本海等九个主要海区。通过种‘一带一路’区域定量遥感数据集产品和24个用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指标,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与发展潜力,以及陆路交通和重点海域海洋灾害状况进行了监测、分析与评估。相关成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规划方案制定提供现势性和基础性的生态环境信息。”
  《报告》对“一带一路”沿线森林、荒漠、草地、农田、水域和城市等6大生态系统,区域水分收支,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监测。《报告》显示,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发展现状水平和发展速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监测选取的“一带一路”23个重要城市区域可划分为城市规模大且持续发展、城市发展成熟但近期减速、城市发展规模滞后但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以及城市发展滞后且发展速度迟缓等4种类型。
  此外,《报告》还对经济走廊的通行能力与区域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环境条件等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王琦安指出,这对“一带一路”未来重点经济合作区的布局具有一定指示意义:“‘一带一路’东西两端的欧洲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的道路为发达,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的短板。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的通行能力和通达状况较好的区域集中在走廊的两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受荒漠、低温和地形崎岖等地理因素影响,通行能力和通达状况整体稍差;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通行能力和通达状况整体较为均衡。”
  2012年,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启动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围绕全球生态环境典型要素、全球性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和全球热点区域这3大类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遥感监测与科学分析,陆续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陆地植被生长状况、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陆表水域面积时空分布、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状况、非洲土地覆盖、中国-东盟生态环境状况等8个专题系列共13个报告,为应对全球变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王琦安表示,为在“一带一路”实施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区域合作共赢与协调发展,在区域、廊道与节点城市规划建设中,本年度《报告》提出如下建议:“科学谋划城市及交通基础设施欠发达地区的未来发展战略,以交通枢纽和城市区域合作园区建设统筹为突破口打通制约‘互联互通’的关键薄弱环节,有效带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承载力为制约因素,科学制定‘一带一路’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兼顾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平衡,有效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维护水资源安全;加大政策扶植,科学布局‘一带一路’陆域太阳能资源开发,带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原文标题:《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发布)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