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委副主任殷明汉介绍,标准化是指导企业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方法,是支撑政府开展节能减排绩效考核的技术基础,是推广应用温室气体管理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是降低绿色壁垒和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措施。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规定了排放核算与报告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核算边界、核算步骤与方法、质量保证、报告内容等6项重要内容。其中,核算边界包括了企业的主要生产、辅助生产、附属生产等三大系统。核算范围包括企业生产的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以及购入和输出的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
发电、钢铁、镁冶炼、平板玻璃、水泥、陶瓷、民航等7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企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核算要求,并对温室气体核算范围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例如,除了化石燃料燃烧、企业购入电力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外,发电企业还包括脱硫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钢铁企业还包括外购含碳原料和熔剂的分解、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固碳产品隐含的排放。电网、化工、铝冶炼等3项温室气体排放,除规定了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外,还包括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新标准充分吸纳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验,同时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有效解决了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缺失、核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实现了我国温室气体管理国家标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企业可按照上述系列国家标准提供的方法,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编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对于公众关心的“谁来算”问题,标准中并未涉及。参与标准制定的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唐进告诉记者,未来可能采取企业自算和第三方审核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公平公正。至于第三方的认定,“目前还在研究制定中,届时认监委等部门可能会出台相关认证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