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示范工程(二期)项目(示范工程)中《多枝导流适度出砂及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钻采技术示范》专题的外协子课题《随钻陀螺测斜系统》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天津分公司顺利通过技术验收。该课题的验收标志着我国航天惯性技术在钻井磁干扰环境下井下姿态随钻测量领域国内首获应用。33所在随钻陀螺技术的突破,一举打破了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垄断和封锁。
模拟井试验
据项目负责人透露,该型随钻陀螺测斜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多项国家专利,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光纤陀螺仪随钻化应用研制,是军转民技术的典型代表。该系统以航天高品质双轴一体化光学固态陀螺仪、摆片抗震化石英挠性加速度计为核心传感器,采用数字电路及信号滤波算法的优化设计,实现了传感器精度的最优化。
课题攻关过程中,33所先后突破了陀螺姿态测量短节抗恶劣力学环境设计及随钻化应用,解决了磁干扰情况下的井眼轨迹测量难题,研发成功样机产品钻铤化仪器,达到了自寻北和井口准备最简化目标,实现了传感器数据快速、高可靠度、高精度采集,以及在泥浆大排量(70L/s)条件下井下信息的高可靠传输。样机产品达到了井斜角测量精度优于0.1°、方位角测量精度优于2°的水平。
据悉,2011年2月,为充分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中国航天科工与中海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在此背景下,33所和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签订了随钻陀螺测斜系统研发合同,根据合同规定,在“十二五”期间研制开发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水平,适合国内作业环境特点和需求的自寻北随钻陀螺测斜系统及相关监控设备。
课题攻关历时5年,经历了系统方案设计、原理样机设计制造、工程样机设计制造、工程样机实验室试验、系统现场示范五大阶段。立足自主创新,凭借在惯控技术、智能传感等领域的技术优势,33所大力开展瓶颈难题攻关,研制成功的国内首套样机产品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在陆地井和海上平台井进行了两次工程示范试验,取得了理想成果,为国内陀螺技术在随钻领域首次现场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续,33所将进一步吃透技术,加速军民融合、转型升级步伐,在精度、可靠性方面继续进行优化设计及长时间应用考核,力争早日实现随钻陀螺在海上油田钻井工程领域的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