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目:
  • 中科院光电所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全姿态陀螺寻北解算仪

    近日,光电所微电子装备总体研究室王大志博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全姿态陀螺寻北解算仪。全姿态陀螺寻北解算仪陀螺寻北仪是一种自主式寻北惯性仪表,主要用于确定特定系统瞄准及测量的方位基准。通常的陀螺寻北仪均需在水平状态下工作,倾斜时不能寻北,这就形成了其“先调平,后寻北”的传统工作模式。然而,调平往往费时费力,特别是大型车载平台的高精度、快速调平颇为困难。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研制性能更好、精度更高的调平系统,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光电所项目组科研人员独辟

    2017-12-18 更新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离子迁移谱新技术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光谱质谱研究室在离子迁移谱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科研人员发展了哈达玛变换反离子迁移谱新技术方法,实现了离子迁移谱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同时增强。分辨率与灵敏度同时增强的离子迁移谱分辨率和灵敏度是离子迁移谱的重要参数。分辨率反映了迁移谱的分离能力,灵敏度或者信噪比则反映了迁移谱的检测限。分辨率和灵敏度通常相互制约:提高分辨率难以维持灵敏度,而提高灵敏度则要牺牲分辨率。同时,增强分辨率和灵敏度是离子迁移谱技术的研究难点。已有研究表明,与吸收光谱类似的

    2017-12-14 更新
  •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高性能柔性宽光谱图像传感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沈国震课题组在柔性宽光谱成像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宽光谱成像技术通常能对包含多个波段(如紫外、可见、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等)的环境或物体进行完整的探测和成像。在复杂环境中,由于能够获得多个波段的信息,宽光谱成像技术在目标探测和识别方面相比于单波段的成像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这一技术在生物医学、犯罪侦查、矿物勘探、光学通讯和全天候监控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

    2017-12-12 更新
  • 中科院制备出具有高电位窗口的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

    日前,中科院电工研究所超导与能源新材料研究部马衍伟课题组采用多级次石墨烯复合电极与离子液体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开发出具有3.5V电压窗口的高能量密度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高电压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的循环伏安曲线图研究人员通过调控电极的微观结构和引入离子液体凝胶电解质,成功制备出具有宽电压窗口的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有效提升了器件的能量密度。该研究为今后提高柔性固态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该研究采用的多级次石墨烯复合电极是由石墨烯和碳化的聚苯胺纳米线组成,这种复合电极材料不仅实现了一维纳

    2017-12-12 更新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轭微孔高分子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研究获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109组研究员邓伟侨和DNL21T3研究员吴忠帅领导的合作团队,在寻找高比容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制备出同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含氮量的导电共轭微孔高分子,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图片来源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储能器件已被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电动车。由于其通过双电层机理在电极上存储大量电荷,所以寻找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导电的电极材料(通常是多孔碳材料),成为提高器件容量的关键。研究人员发现,氮掺杂的碳材料可以通过氮原

    2017-12-11 更新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超高分辨离子迁移谱仪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快速分离与检测研究组研究员李海洋,利用一种TPG构型离子门,在不损失离子灵敏度的前提下,研制出一种分辨能力(R)超过100的离子迁移谱技术。该技术有望提高商品化离子迁移谱仪器对爆炸物及化学战剂识别的准确性,降低仪器的误报率。相关研究结果被Analytical Chemistry收录。离子迁移谱技术研究领域面临着如何实现离子迁移谱分辨能力提高的同时,不损失其对不同离子的检测灵敏度这一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组2012年曾提出一种解释BNG构型离子门关门电场特性的

    2017-12-07 更新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类生命机器人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在类生命机器人领域取得的新成果,以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Multip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ngle Cells Using AFM by Indentation and Vibration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类生命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方向,是将生命体与传统的机电系统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新的类型机器人

    2017-12-05 更新
  • 中科院半导体所柔性自驱动气体传感器与显示系统研究获进展

    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与商业化应用加快了能源存储器件的变革与升级。为了良好的匹配可穿戴电子器件,所使用的能源存储器必须具备安全性高、体积小、寿命长、易集成化、功率密度高等特点。图片来源中科院半导体所鉴于上述要求,平面微型电容器成为佳的供能器件的选择。但是单个的电容器电压窗口较小,能量密度较低,很难连续不间断地为可穿戴器件供能。解决这个问题便捷的方式是将多个微型电容器串联形成阵列为可穿戴集成系统的功能单元供电。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电容器阵列驱动的集成探测系统相继被开发出来,例如集成

    2017-11-25 更新
  • 中科院4GHz带宽实时数字FFT频谱仪系统通过验收

    近日,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4GHz带宽实时数字FFT频谱仪系统”测试验收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相关负责人员、技术测试专家组、验收专家组、项目组成员等参加了测试验收会。验收会现场实时频谱分析仪能够在实时分析带宽之内无缝地进行FFT计算和频谱触发,因此十分有利于瞬态信号的捕获和分析,在频谱监测,雷达系统设计,跳频电台测试,振荡器研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新研制的频谱仪系统基于10GSPS单核ADC进行5GHz带宽信号

    2017-11-16 更新
  • 中科院半导体所柔性自驱动可穿戴传感器研究获进展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器件逐步向微型化、多功能化、低能耗方向发展。大量具有通讯、健康监控、环境监测等多功能柔性电子设备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然而,实现为众多柔性电子器件持续、长久地供电,从而形成柔性可穿戴自驱动传感系统是对现有供电技术的巨大挑战。虽然单个器件单元能耗低至微瓦至毫瓦量级,但是其数量庞大并且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维持其正常工作需要的电能总量十分巨大;同时传统的电池也无法满足系统全柔性的需求,极大地限制了柔性可穿戴系统的应用范围。柔性电源是实

    2017-11-10 更新
  • 中科院“环境监测仪器与设备”执行进展检查会议召开

    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项目群“环境监测仪器与设备”各项目执行情况进展检查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检查会议现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胡以华教授、安徽省监测中心站朱余教授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建国研究员(项目群负责人)等技术与应用专家、各项目负责人和研究骨干近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处王玉华副处长主持。会上,各项目负责人分别对“畜禽养殖

    2017-11-06 更新
  • 中科院自动化所实现大口径光学元件表面微粒在线检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精密感知与控制中心研究员徐德、张正涛在IJAC第4期发表了研究论文An Effective On-line Surface Particles Inspection Instrument for Large Aperture Optical Element。文章介绍了新设计的一款新型紧凑检测仪,可用于快速检测LAOE表面的微粒污染,该仪器携带方便,实现在线检测。当前,对于光学元件表面微粒的检测基本的方法是肉眼观察,这全凭工人的经验来判断微粒数量和大小,后的结果往往受很多主观

    2017-11-01 更新
  • 中科院研制的“元素成分非接触式快速分析仪”通过验收

    9月26日,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2012年度院装备研制项目验收会,对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的“元素成分非接触式快速分析仪”项目进行了验收。沈阳自动化所科技处、财务处、工业控制网络与系统研究室等相关人员参加了验收会。验收专家进行现场验收测试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孙兰香研究员的项目工作报告,并进行了提问;审查了相关文档,并对仪器设备进行了现场技术测试,形成技术测试意见。经认真讨论,专家组对项目完成情况给予了肯定,一致同意项目通过技术验收。同时,财务专家审查了项

    2017-10-16 更新
  • 中科院物理所成功研制新型柔性高性能应变传感器

    早在20世纪70年代,电子皮肤的概念就已经出现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与此同时,科学家也开始对电子皮肤不断进行探索,因为它在智能机器人、仿生假肢、健康监测等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a)金属合金皮肤的光学照片。(b)XRD和TEM表明它的无序原子结构。(c)“透明”的非晶合金皮肤。(d)非晶合金皮肤的透光率随厚度的变化。电子皮肤的基本单元是柔性应变传感器。然而,现有的应变敏感材料,由于导电性差、能耗高、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电子皮肤的实际应用。所以,寻找新型应变

    2017-10-11 更新
  • 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理事会成立会议举行

    9月15日,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筹)(以下简称“创新研究院”)理事会成立暨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现场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王越超首先宣布了理事会成员名单。创新研究院筹建工作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对创新研究院筹建工作进行了汇报。他对创新研究院筹建期工作目标、战略定位与任务布局、重大产出、体制机制、人才队伍、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创新研究院筹建工作组副组长、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史泽林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

    2017-09-25 更新
  • 中科院“撬动”200亿人民币促成果转移转化

    9月14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启动大会在北京举行。该基金由中国科学院控股公司(以下简称“国科控股”)代表中科院直接出资,联合中央和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终撬动200亿左右的基金总规模。大会现场该基金旨在为院属科研单位开展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系统支撑,孵化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经济融通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支撑。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在启动会上指出,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是中科院贯彻新时期办院方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2017-09-19 更新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测器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广海课题组在高性能紫外光探测薄膜器件方面中取得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并申请国家发明2件。Bi掺杂SnO2薄膜光导探测器件性能:(a) 响应度,(b) 外量子效率,(c) 探测率和 (d) 噪声等效功率。紫外探测器在空间天文望远镜、军事导弹预警、非视距保密光通信、海上破雾引航、高压电晕监测、野外火灾遥感及生化检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应用时,由于自然环境的不确定

    2017-09-13 更新
  • 中科院“多波段多大气成分主被动综合探测系统”获验收

    9月1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牵头研制的“多波段多大气成分主被动综合探测系统”(APSOS)在现场演示会上得到中国同行专家一致认可。APSOS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资助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之一,该系统由5台激光雷达、1台毫米波测云雷达、1台太赫兹超导辐射波谱仪和1台组合望远镜构成。课题组将APSOS比喻为探测大气的“激光笔”。因为这套系统主要利用置于台站的观测设备,向天顶方向打出一束束激光,从而获得大气

    2017-09-11 更新
  •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在痕量水汽检测研究中获进展

    高纯气体中水汽含量是半导体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气体中残余水汽含量即使是ppbv (体积的十亿分之一)量级也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气体在中红外区域具有更丰富的特征谱线,在该区域对水汽含量进行检测十分必要。宽调谐范围、高输出功率和窄线宽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该区域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发展。(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光电所团队在中红外波段采用5.2 um可调谐量子级联激光器,基于连续光腔衰荡光谱技术建立了痕量水汽的检测装置,并开展了痕量水汽检测实验。通过阿伦方差分析系统噪声水平,确定了光腔衰荡

    2017-08-29 更新
  • 中科院实现近红外光触发柔性电子器件自适应三维形变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纳系统与仿生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杜学敏及其研究团队成功实现可通过近红外光触发柔性电子器件产生自适应三维形变,并在不同曲率基底表面紧密贴附,且完整保持了电路连通性。相关研究成果Photothermally Triggered Shape-adaptable 3D Flexible Electronics(《光热触发可形状自适应改变的三维柔性电子器件》)已在线发表在Wiely旗下期刊《先进材料技术》(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2017-08-21 更新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89条/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