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大在透明紫外探测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紫外光电探测器是一种可以将紫外波段的光转换为电学信号的传感器,在国防军事、现代工业生产和民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透明电子技术的兴起,透明紫外探测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高透过率与高探测性能(尤其是快速光电响应)难以兼得,使器件在动态传感和紫外通讯等方面的应用受到制约。针对上述问题,西安交大汪宏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设计制备出一种新型自供电紫外光电探测与通讯器件。通过二氧化钛薄膜两侧构筑的不对称肖特基结,能够有效地利用内建电场实现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分离和收集,使器件在零偏压下检测光信号。器件
2019-06-19 更新 -
我国在新型光电/突触薄膜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s,TFTs)是半导体工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三端电子元器件,已在平板显示、射频标签等消费类产品中广泛应用。近年来,TFTs在光电探测和光敏神经突触等领域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与传统两端器件相比,光电TFTs具有以下突出优势:利用TFTs的栅压控制自由度可实现信号检测与放大的一体化,有利于后期电路设计的简化和降低系统功耗;光电探测TFTs和传统电功能(开关、驱动、选址等)TFTs具有一脉相承的结构和工艺兼容性,易于集成(甚至像素化集成),有利于提高系统设
2019-06-19 更新 -
固体所在液相激光诱导制备甲醇氧化电催化剂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固体所液相激光加工与制备实验室在液相激光辐照制备硫、氮共掺碳纳米管负载氧化镍电催化剂(NiO/S,N-CNTs)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并对其甲醇氧化电催化性能进行了探究。相关结果以全文的形式发表在Carbon杂志上。甲醇是一种重要的能量载体,常温常压条件下为液态,具有运输和存储方便、燃烧效率高、洁净环保等优点。发展以甲醇水溶液或蒸汽甲醇为燃料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PEMFC),是继水力、火力、原子能发电方式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方式”,也是解决环境与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
2019-06-17 更新 -
上海光机所纳秒和皮秒全光纤超连续谱激光器取得进展
近日,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在纳秒、皮秒全光纤超连续谱激光器研究中取得进展。科研人员基于自行拉制的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和自行研制的超快激光器泵浦源,结合自主研发的小芯径高非线性光纤的高效熔接耦合技术,搭建了多种工程样机,成功研制出全光纤纳秒超连续谱激光器和皮秒超连续谱激光器。通过调整自主研制的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内部微结构,实现激光器输出波长分布可调。两种超连续谱激光器的输出光谱范围均可覆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超连续谱激光器是一种高亮度的超宽带激光光源,在生物医学成像、超光谱技术、
2019-06-13 更新 -
重大科研仪器专项FELiChEM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2019年6月9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FELiChEM)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外电子激光光源成功探测到由小孔耦合出的红外激光。“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置”是“2011”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中心所属的“三校一所”(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申请并获批的国家重大科
2019-06-12 更新 -
我国二维有序介孔材料应用于微型超级电容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创新特区研究组(DNL21T3)吴忠帅研究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麦亦勇教授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通用的界面自组装策略,制备出一系列面内平行柱状的有序介孔聚合物/石墨烯复合纳米片,并将其应用于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二维材料,如石墨烯,是一类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发展二维材料基复合介孔纳米片,不仅可有效抑制片层的堆叠,增加比表面积,而且可大大缓冲电极的体
2019-06-12 更新 -
高性能1.3 GHz超导腔研发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射频超导与低温研究中心科研技术人员持续攻关,不断深入优化超导腔的加工工艺及流程和制造环节,改进和提高超导腔表面处理及测试技术,近日,研制工作取得突破,1.3 GHz超导腔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研制完成的两只1.3 GHz单cell超导腔,2K垂直测试下加速梯度Eacc达到37MV/m,对应Q0约为1×1010;在16MV/m梯度下Q0约为1.9×1010。这是在国内加工及电抛光工艺后处理后加速梯度最高的,其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两只超导腔测试梯度
2019-06-11 更新 -
MXene基高比能超级电容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王晓辉团队合作,采用二维金属碳化物MXene为负极,碳纳米管为正极,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对苯二酚为正极电解液添加剂,构建了氢离子“摇椅”式高比能超级电容器,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纳米》(ACS Nano)上。MXene是一类二维金属碳(氮)化物纳米片,具有高体积比容量(1500F/cm3)和高质量比容量(380F/g),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然而,目前报道的大部
2019-06-06 更新 -
重庆研究院在高灵敏石墨烯触觉传感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研制了三维微纳共形石墨烯柔性力敏电极,并应用于高灵敏柔性压容式触觉传感,相关内容以Flexible, Tunable and Ultrasensitive Capacitive Pressure Sensor with Micro-Conformal Graphene Electrodes为题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期刊上,并被选为封面论文进行报道(ACS Appl. Mater. Interf
2019-06-06 更新 -
安光所在关联成像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安光所大气光学研究中心时东锋副研究员及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关联成像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不同压缩采样率下获取的物体信息. Sinogram是物体的Radon谱, FBP是由后向投影滤波算法获取的图像人类生产生活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是图像,成像探测方法是获取图像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一种在成像探测机理上与传统成像技术有着本质区别的单像素成像技术,由于其具有某些突破传统成像领域局限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传统扫描单像素成像技术使用局部单点采样方式相比较,该成像技术使用全局采样方式,即在每
2019-06-03 更新 -
南京地理所不同深度水体溶解氧同步实时监测研究获进展
溶解氧是维系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湖泊水体溶解氧浓度随水深波动频繁,甚至会存在水体表层溶解氧浓度饱和而底部厌氧的情况。因此,研究测定不同深度水体溶解氧的含量,对于环境监测、水质保障、水生态修复、水生态系统评估和水产养殖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生物电化学技术迅速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物传感方法;这其中,沉积物微生物电化学技术是至今能够突破理论,实现具体应用的微生物电化学技术。沉积物微生物电化学技术构造简单,阳极埋在还原性的沉积物中,阴极置放在空气-水界面,阴阳极之间的外电路接入负载。其作用
2019-05-31 更新 -
武汉大学激光雷达遥感探测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由武汉大学易帆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快速精准测量0-35 km大气温度和气溶胶的先进拉曼激光雷达”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结题验收并获评优秀。五年来,项目团队成功研制出具备高时空分辨精准测量大气温度和气溶胶的先进拉曼激光雷达系统。在15 min/90 m时空分辨率条件下,系统测温统计误差在18 km以内小于1 K,在35 km以内小于2 K,气溶胶体后向散射系数相对测量误差在12 km以内小于5%,为从近地表到低平流层的大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等提供
2019-05-30 更新 -
中科院技术生物所在作物单粒近红外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技术生物所吴跃进研究员课题组在作物单粒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已经被光谱学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接受在线发表。采用SST算法可以使水稻三种形态(单粒水稻、单粒糙米、米粉)的近红外漫透射光谱相互转移单粒近红外检测技术(SKNIRS)是指在单粒作物水平上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作物成分。该技术因为其快速、无损的优点,有望应用于育种行业,以提高作物育种效率、缩短育
2019-05-30 更新 -
大气颗粒态汞稳定同位素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气颗粒态汞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受到复杂的气-粒分配和化学转化过程的影响,导致同位素分馏并改变原始的同位素特征,使得直接利用汞同位素追踪来源变得更加困难。大气颗粒态汞稳定同位素研究取得新进展考虑到大气颗粒态汞可能存在昼夜的光化学过程差异,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陈玖斌课题组博士黄强利用汞稳定同位素研究了北京大气颗粒态汞的同位素组成昼夜变化。通过定量分析昼、夜PM2.5样品的汞同位素组成,发现颗粒态汞的同位素组成,尤其是非质量分馏具有显著的昼夜交替变化规律(如图右所示),白天样品(day)的非质量分馏&
2019-05-30 更新 -
我国在作物单粒近红外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技术生物所吴跃进研究员课题组在作物单粒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已经被光谱学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接受在线发表。采用SST算法可以使水稻三种形态(单粒水稻、单粒糙米、米粉)的近红外漫透射光谱相互转移单粒近红外检测技术(SKNIRS)是指在单粒作物水平上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作物成分。该技术因为其快速、无损的优点,有望应用于育种行业,以提高作物育种效率、缩短育
2019-05-29 更新 -
中科大在强散射环境OAM光通信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年来,光学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被广泛应用于经典通信和量子通信。光学轨道角动量在理论上提供了无穷多维度的正交基,可用于信息编码,基于OAM复用技术的光通信可提升通信速率。然而,在无线光通信中,当携带OAM的光束在空间中传输时,易受大气湍流、雾霾或空气中尘埃的影响,微粒的多重散射严重降低光束质量,导致接收端的光束成为随机散斑,这增加了通信的误码率。因此,在强散射条件下解决光信息的精确传输和恢复,对于光通信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科学
2019-05-22 更新 -
我国在二维钙钛矿单晶探测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薄膜硅太阳电池研究组研究员刘生忠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在二维钙钛矿单晶探测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Cell姊妹刊Matter上。二维(2D)层状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光电性能,与三维(3D)钙钛矿相比,其具有较好的应用性能,尤其在(001)平面上制备光探测器的应用方面,二维(2D)层状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具有较好的光探测性能。但是,特定晶面的优异性能不仅无法从随机取向的微晶薄膜获得,甚至无法利用微晶薄膜进行提取。因此,如何生成
2019-05-21 更新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水体中重金属检测研究获新进展
水体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水中重金属元素检测意义重大。表面增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surface-enhanced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SENLIBS)作为一种水体中元素检测技术,具有快速、高探测灵敏度等优势,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现有研究仅对不同衬底的增强效果有进行报道,然而衬底的物理性能对于探测灵敏度的影响尚未见有报道。(a) 表面液固转换 (b) Cr元素光谱图 (c) Cr元素检出限与沸点之间相关性为了研究SELI
2019-05-15 更新 -
国产分析仪器技术进展交流会在江苏南京举行
由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举办的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与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国产分析仪器技术进展交流会于4月23日在江苏南京举行。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秦克理事长,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主任董林教授,副理事长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所长高孝礼研究员,以及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马永建研究员,江苏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潘康标研究员等20多家分析测试机构的负责人及技术专家出席了会议。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凡胜及江苏区域经理赵青春等参加会议。中国分析测试
2019-04-28 更新 -
安光所在MAX-DOAS观测HCHO中取得新进展
近期,安光所谢品华研究员课题组在MAX-DOAS观测HCHO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工作以《2014年APEC期间基于北京郊区地基MAX-DOAS观测对流层HCHO VCD以及与CAMS模型对比》(Ground-based MAX-DOAS observations of tropospheric formaldehyde VCDs and comparisons with the CAMS model at a rural site near Beijing during APEC 2014)为
2019-04-1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