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报
2018-01-23 08:54
蛋白质的分子量很大,一般在一万以上。分子量越大,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就越多,化学结构也较稳定;不易被机体破坏或排除,在体内停留时间也较长,有充分的机会与产生抗体的细胞接触,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相反,小分子物质很容易被排泄掉,与产生抗体的细胞的接触机会也少。血液蛋白的分子量超过60,000,是优良的抗原,卵白蛋白的分子量大于40,000,亦是良好的抗原。
|
|
举报
2018-01-20 00:15
抗原的抗原性是指抗原与其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也就是抗原与抗体或免疫淋巴细胞结合的能力。而特异性抗体或免疫淋巴细胞受体上接受某一抗原结合的部位是相同的,位于两臂末端Fab段,称抗原结合片段。但是抗原与抗体或免疫淋巴细胞受体结合就能发生免疫反应吗?不一定的,这里还有个半抗体的概念,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可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但不能单独诱发免疫应答,也叫不完全抗原。抗原通常是一种蛋白质,但多糖和核酸等也可作为抗原,它们一般要通过载体蛋白才能具有免疫原性,比如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你所问的问题我想不是这种结合能力的强弱,应该是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强弱。那么就是说的抗原免疫原性的强弱了。免疫原需具备以下条件:1、异物性:是构成抗原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绝大多数抗原是异种物质,生物间种族亲缘关系越远,大分子物质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显著。同种异体间,由于个体的遗传差异,组织细胞或体液中有些成分的分子结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2、大分子物质:凡是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10kD以上,低于4.0okD者一般无免疫原性。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因大分子表面的抗原表位更多,大分子在体内存留时间长,不易被迅速酶解而排除,故有利于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3、化学组成:多数抗原为蛋白质,蛋白质中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氮酸时,免疫原性更强。以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的蛋白质,免疫原性则弱。多糖类、脂类及核酸的免疫原性均很差,若与蛋白质结合,其免疫原性则明显加强。4、分子结构: 抗原分子的立体结构是决定抗原分子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引起免疫应答的功能关键,也是决定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各种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若某些原因引起抗原立体结构发生改变,可使抗原性改变或丧失。某些化学基团(如酪氨酸)在分子中分布的部位与抗原性强弱有关,在分子表面时,因易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抗原性强;若存在于大分子内部,则表现不出免疫原的性能。此外,蛋白质等抗原可因加热、融冻、光照、振荡等物理因素引起变性,使抗原性改变或丧失。 具备了上述条件的物质能否成为免疫原,还受机体遗传因素、年龄、生理状态及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与否等因素的影响。有的物质对成年人为良好抗原性,但对新生儿不引起免疫反应;有的物质对正常人无免疫原性,但对过敏体质者则有抗原反应。此外,给予抗原的途径也影响免疫原性的效果,如口服抗原易被消化道的酶降解,失去免疫原性;注射抗原,常可维持抗原分子的完整性,可保留免疫原性。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对你有所帮助。展开
|
(c)2008-2019 苏州蚂蚁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bio@infobi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