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
收藏 | 举报 2017-10-04 10:07   关注:210   回答:1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名词解释...

已解决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 2024-12-22 00:24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名词解释

我来回答
  • 游客
举报 2017-10-10 01:34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只有抗原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乙肝表面抗原,又被称为“澳抗”。1963年,Blamberg在一名因患血友病而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血清中发现一种特殊抗体。该抗体只能和当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血清起反应,因而推断这些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抗原物质,当时便把这种抗原物质,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
1976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会议规定了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s B surface antigen)统一缩写为HBsAg。它的分子量为2.4×1000000,系由混合的多肽组成,含有脂类、糖类和蛋白质等。其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甲醛可使其灭活,将其加热到60℃10小时可降低其抗原性,100℃5分钟可完全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