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BC会议Audrey Jia 的报告:细胞系开发中涉及细胞... 已解决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 2024-12-22 00:22
IBC会议Audrey Jia 的报告:细胞系开发中涉及细胞株单克隆源性的法规等
|
|
举报
2016-06-19 12:52
看完PPT想与大家谈论 过去美国是如何进行的,是否有因为单克隆的问题,项目失败或者曲折(由于不是单克隆,培养工艺处问题)的先例;技术都是随着需要发展而发展的,早些年估计也是稀里糊涂干的。 现在强调单克隆性肯定是对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记录或者证明,那将来审评或者审批是否意味着项目死掉,如楼主所述,在临床三期前必须确定,有图像证据能证明也可以。但是如果没有图像证明,采用传统方法只进行了一轮有限稀释挑选的克隆做的临床I和II期,三期前进行新一轮的克隆筛选,并且建立新的MCB和WCB,并且和之前的批次进行变更对比。 |
|
举报
2016-06-14 06:36
展开引用 laorentoutangwei6223laorentoutangwei6223laorentoutangwei6223laorentou ...... 刚才关于细胞影子问题,已得到专家解释了。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般发现,在靠近孔边缘的时候,容易出现细胞影子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液面表面张力的关系,在孔边缘形成弧形液面,导致光折射及孔壁反射形成的影子。可以两种方式比较好的解决:1. 降低液面高度,即铺板体积减小,后期再补液。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影子的范围和清晰度;2. 改用黑壁底透的培养板。 |
|
举报
2016-06-09 18:02
谢谢分享,有资料多分享几个,或者总结当时讲的内容
|
|
举报
2016-06-10 13:07
只听了几个报告,了解的比较少。但Audrey的报告,因为其他的原因,我倒是听了好几遍。涉及比较有意思的几点: 1. 有限稀释法的铺板浓度必须小于0.5 cell/well。这是经验,同时也是FDA比较认可的方式,高于0.5的话,单克隆率太低,尤其在无Imager的情况下,得到单克隆细胞株的概率较低。在使用Imager的情况下,单克隆概率的问题影响不大,但铺板浓度会影响克隆总数及单克隆的比率,因此,她还是建议小于0.5cell/well,公司研究人员可根据自己项目情况进行合理的浓度优化。 2. 关于非人源检测试剂及添加物的处置。这主要针对Clonepix及FACS,由于这两种挑选或者铺板方式会涉及试剂或者添加物,如二抗(鼠源、兔源、山羊源等),Protein A/G(Clonepix中用于标示表达IgG浓度的),甲基纤维素,荧光标签等。针对这些添加物,必须进行风险控制(风险由IND、CDE申请者承担),包括来源说明,成分define,残留检测,对细胞的影响等。每一项的检测都会涉及方法的开发以及方法学的验证,很累也很难! 3. FACS和Clonepix的交叉污染的问题。这个交叉污染主要是指不同项目/细胞株使用同一套设备进行克隆挑选,如何对不同项目/细胞株交叉污染进行控制,并确认,以及方法和流程如何等。关于这一点,我跟不少客户聊起来过,交叉污染的控制是国内不少客户最终决定放弃FACS和Clonpix挑选细胞的最主要原因。这一点上,与国外知名药企不同的是(如Roche),他们对于FACS和Clonepix有10几年的使用经验,并具有完整的技术手段及反复验证过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而国内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很难实现,或者实现的代价过高。 4. 临床申请的细胞系单克隆要求。根据Audrey建议,起始美国FDA在临床一期并不会对申请者明确要求单克隆源性,但是临床三期必须确认。Audrey的解释:风险自担!为了能比竞争对手更快上临床,有些客户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在会场上有一个参会老师提问,国外某知名药企甚至有用顺转细胞系申请临床)。但无论如何,三期必须提供细胞系的单克隆源性证据。临床前不做,那么临床三期前,必须从头再来一遍。 这点上的理念,可能跟国内有很大差别:首先,国内尚未要求细胞系的单克隆源性,如果不是海外也报临床,一些企业认为不用做,或者无所谓;其次:误会国外某知名企业,未提供单克隆源性,也能直接开始临床一期,他们也可以跟着这么做,殊不知项目管理、风险控制及资源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再次:国内很多小一点的企业,并不打算自己直接将项目做到三期,基本上做到临床前就转让了,单克隆源性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5. Solentim(品牌)Cell Metric(型号)使用Tips。应该也有不少我的客户在园子里面,可能你们了解,也可能我没提及,这里简单说一点点。1. 疑罪从无。任何存在单克隆性判断上存在疑虑/争议的,必须放弃或再亚克隆;2. 可在正式铺板前,在准备铺板的细胞板中,加入少量的无细胞培养基,并进行成像,获得板的基础背景,可以更为有效地判断细胞单克隆性;3. 铺板浓度最好进行一定的优化,以获得较好的细胞clony总数和细胞单克隆孔数量。这会大大提高细胞筛选效率;4. 在挑好合适的单克隆孔以后,请及时对该孔做好Tag及Annotation,这样在最后出具单克隆源性报告时,会大大降低工作量并不容易出错。 好在单克隆源性,在国内也越来越被重视,也是一种法规倒逼(对我这样做业务的来说绝对是好事,呵呵)。目前,感觉下来,使用Imager方式比较有吸引力的主要两点:1. 直接的影像证据,说明细胞系的单克隆源性,比单纯的单克隆泊松分布概率更严谨,也更有说服力;2. 一旦确定单克隆源性,无需第二轮有限稀释,节省开发时间。 |
|
举报
2016-06-14 04:32
谢谢分享,很受用! |
|
举报
2016-06-13 03:16
看完PPT想与大家谈论 过去美国是如何进行的,是否有因为单克隆的问题,项目失败或者曲折(由于不是单克隆,培养工艺处问题)的先例;技术都是随着需要发展而发展的,早些年估计也是稀里糊涂干的。 现在强调单克隆性肯定是对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记录或者证明,那将来审评或者审批是否意味着项目死掉,如楼主所述,在临床三期前必须确定,有图像证据能证明也可以。但是如果没有图像证明,采用传统方法只进行了一轮有限稀释挑选的克隆做的临床I和II期,三期前进行新一轮的克隆筛选,并且建立新的MCB和WCB,并且和之前的批次进行变更对比。 |
|
举报
2016-06-18 13:21
在没有客观图像技术之前,只能靠两轮以上的有限稀释法来来保证克隆的单克隆性,这也是所说的理论上相对单克隆性。强调单克隆性其实是为了降低自己以后生产的风险,如果不是单克隆的话一个药买了几年以后就会不一样了。 理论上是指0.5个细胞每孔接种96孔板然后长出的克隆,经过两轮亚克隆应该可以达到相对纯度的单克隆。其实也有一个笨方法我以前也用过的,等接种以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个96孔板的细胞个数,然后标记有一个细胞的孔。最后挑克隆的时候就挑这些标记的孔,观察的过程会很累的,可以尝试一下感觉 |
|
举报
2016-06-19 14:15
展开引用 jackieustc ...... 在单克隆源性证据提出来以前,基本上是两轮有限稀释是可以接受的(<0.5 cell/well, 2 rounds, clonality possiblity >95%)。后来又提出需辅以泊松分布来预估单克隆概率,再后来发现泊松分布的概率会与实际差别较大(用Imager验证泊松分布),到现在是普遍希望用Imager方式提供可观细胞单克隆的证据。 关于案例,贾老师的PPT第21页,列举了IND/CDE申请遇到的三个客户案例(有她经手的,也有她同事经手的),最后发现均是由于细胞非单克隆导致的。这个问题,我也请教过:项目终止可能性不大,但是制药企业为此付出的肯定不少。 关于Imager提供单克隆源性证据是否必须,我的个人观点:1. 非必须,只是影像可观的证明更为简便。起码在目前,用传统的2轮有限稀释仍然是被接受的;2. 竞争的倒逼,这种情况在国内可能会更严重。一旦较多的制药企业采用Imager方式来证明单克隆源性,那么剩余其他的也必将跟进,采用这种更为客观有效的方式;3. Imager能更省时间啊,一旦确定了单克隆源性,无需第二轮亚克隆。最后这一点,对我们业务而言绝对是Most Valuable Demand. |
|
举报
2016-06-18 21:21
展开引用 laorentou ...... 附件是澳大利亚CSL公司的Arna一个PPT报告(他也是我们代理产品的一个客户,呵呵)。Arna在报告中列出了很多的数据,包括概率分布分析,1~3轮有限稀释对单克隆源性的影响,等等。 可以再探讨探讨。呵呵。 Arna Andrews CSL Limited (1).pdf(524.32k) |
|
举报
2016-06-16 23:16
展开引用 laorentou ...... 杂交瘤细胞都是这样做法,因为杂交瘤是贴壁生长的,比较容易看清,但是CHO细胞是悬浮的,从培养箱中拿出来的时候还有可能晃动,估计辨别起来有点难度吧。 |
(c)2008-2019 苏州蚂蚁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bio@infobio.com